身為親密關係暴力被害人的社工,我時常走進不同年齡層服務對象的生命故事裡,聽見被壓抑許久的聲音。這些服務對象中,從年輕到熟年的女性家暴被害人,雖然都身處於愛與暴力交纏的關係裡,他們面對暴力的表達方式與求援的動力,甚至抉擇的背後原因也截然不同。
服務年輕的家暴被害人時,我常看見他們在愛與傷害之間徘徊。有人說:「為了孩子,再給他一次機會」、「他很愛我,怕我被欺負,才會查我的行蹤」、「他對我很好,我們只是吵架,平常其實他對我很好」。在愛的包裝下暴力行為、情緒勒索,都被合理化,讓他們難以辨識真相,也讓離開變得困難。
然而,這些年輕的被害人往往展現出堅強的行動力,雖然內心面臨情感的糾結與經濟的拉扯,在「離開」或「不離開」之間不斷猶豫反覆掙扎,但他們中許多人是會主動透過網路搜尋求助資訊、尋求庇護,或與朋友及家人求援。雖然決定離開的過程往往伴隨反覆與猶豫,但他們終究一步步走出暴力,為自己和孩子開啟新生活。
相對地,許多熟年的服務對象經歷長年的婚姻,被羞辱、控制,甚至暴力相向或精神折磨,還是願意留在關係中。
他們常說:「我年輕跟著他吃苦,這把年紀了發生家暴很丟臉」、「我已經習慣了,不要理他就沒事」或是「他就是年紀大『老番顛』才會這樣,我離得開嗎?」。
這些服務對象中,有的深受「男主外,女主內」的價值觀影響,有的是因身體健康、經濟依賴而選擇隱忍,也有的個案認為「家醜不可外揚」。他們不是不痛,而是習慣用沉默來包覆暴力的傷痕,繼續留在關係之中。
在親密關係中,熟年與年輕的被害人,沒有誰「應該」或「不應該」遭受暴力的對待,他們
在不同人生階段、不同處境中,卻同樣遭遇傷害。
我相信,倖存者的每一次的求助,社工的每一次傾聽與陪伴,不只是要抹去身心的痛苦,而是讓他們在遭遇傷痛後,知道自己不孤單,有人願意陪伴他們走過復元路、重新站起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