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/10/20
|

我沒有挨打,但還是好痛──談目睹兒的隱形傷痕

撰文/梁靜怡(桃園分事務所 育馨園 社工)

還記得你的童年生活嗎?如果要用三到五個詞彙來描述自己的童年回憶,在你心中會浮現哪些詞彙?有些人或許是「開心」、「有趣」或是「溫暖」,然而,也有人的回憶是「害怕」、「恐懼」、「孤單」、「無助」。促使這些詞彙──或說回憶──產生的,很可能就是當事人所經歷的「童年逆境」。

 

童年逆境滋生的「毒」 傷害孩子至深至遠

童年逆境經驗指的是人在童年時期所遭遇的任何負面經驗,包含言語、精神或肢體暴力傷害、目睹家暴、性侵害或性騷擾、忽視與不平等對待,都可能是童年逆境經驗之一。

 

童年逆境經驗可能帶給人嚴重的身心影響。在80年代,美國兩位醫師文森.費利提(Vincet Felitti)與羅伯特.安達(Robert Anda)共邀請17,000多名位於中產階級、擁有大學以上學歷及穩定工作的受試者接受問卷調查,並於1998年發表「童年逆境經驗」(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,ACEs)研究,問卷共有10個問題,一題1分,加總起來就是受試者的童年逆境經驗分數:

 

1.你的父母或其他同住的大人,是否經常對你罵髒話、羞辱你、侮辱你、說輕蔑的話、或透過其他表現讓你感到受傷?

2.你的父母或其他同住的大人,是否經常推你、抓你、摑掌、朝你丟東西、或用力打你讓你受傷或留下傷痕?

3.是否曾經有成人或大你5歲以上的人,碰觸或愛撫你,或是要求你以任何和性有關的方式觸摸他的身體?或試圖或確實和你發生口交、肛交、或是陰道的性行為?

4.你是否經常覺得家庭裡沒有人愛你、認為你是重要或特別的?或者曾感覺家裡的人並不彼此關照、相互支持或相互親近?

5.你是否經常覺得你沒有足夠的食物吃、需要穿髒衣服、覺得沒有人會保護你?或是你的父母因為喝太醉了或是濫用藥物毒品導致對你疏於照顧,沒有辦法在你需要時照顧你?

6.你的父母曾經分開或離婚嗎?

7.你的母親(或是繼母)是否經常被推、被抓、被打、踢踹、被丟東西、或有時或經常被踢、被咬?或曾經在數分鐘內被重複毆打、被人拿刀或槍威脅?

8.你是否曾和有酗酒、酒精成癮或是藥物毒品問題的人一起住過?

9.和你住在一起的人是否有憂鬱症或其他心理健康疾病、或是否有人曾經嘗試自殺?

10.與你同住的成員中,是否有人曾經入獄?

 

研究顯示,總分數越高的受試者,成年後有身體與心理健康問題的機率也較高,例如罹患冠狀心臟病、癌症、慢性支氣管炎、肺氣腫中風、糖尿病、試圖自殺、肥胖憂鬱等疾病。也有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,童年逆境經驗將會對孩子造成「毒性壓力」,可能損害神經、內分泌和免疫系統,對孩子的注意力、衝動控制、學習、決策、情緒和壓力反應等方面造成負面影響。

 

看見了難以忘懷的畫面 讓他再難擺脫恐懼

當我們了解童年逆境經驗會對人造成的影響後,我們也可以經由認識大腦的運作,理解「目睹家庭暴力」為何也是一種童年逆境經驗?它又會如何傷害孩子的身心?

 

人類大腦的運作方式是先產生行動和感受,接著才是思考;如果是發育中的嬰幼兒,則是透過這些行動、感受,協助他們進行思考。隨著漸漸成長,孩子會將動作和畫面、聲音、氣味等「感受」互相連結,進一步開始學習「理解」與「思考」,並轉化為自己的生命經驗,並出現不同的回應。

 

因此,童年逆境經驗可能導致孩子對事件反應的差異;舉個例子來說,同樣是聽到父母呼喚自己,一個受到父母呵護疼愛的孩子多半會判斷為「有好事要發生囉!」但如果是另一個常遭到父母斥責的孩子,往往下意識便會覺得「完了,要被罵了!」

 

因此,當孩子經常看到爸媽吵架,以及衝突升高後衍生的暴力行為時,這些感官將會刺激孩子的大腦;面臨恐懼或威脅,孩子會因為本能的生存機制而提高警戒,出現逃跑或躲藏、反擊、凍結在原地等反應,也將形成「爸爸媽媽很常吵架,要是越吵越大聲,可能接下來就會打人了」的判斷,當這類經驗不斷累績,使孩子長時間處於高壓的戒備狀態,久而久之,孩子的情緒調節就會失衡,也可能造成嚴重的壓抑、憂鬱、畏懼、安全感缺乏或自我價值低落,或是無意間複製了成人的情緒表達方式等,這些都是目睹創傷的反應之一。

 

不要問「你為什麼會這樣?」而是「你發生過什麼事?」

「雖然我沒有被打,但看到媽媽或哥哥姊姊被打時,都很怕下一個就是我……」

 

「看到他開始一直喝酒,就會覺得害怕,等等是不是要發生什麼事了?」

 

「爸媽很常吵架,怕我被遷怒,媽媽常把我送到親戚家,可是他們常吵到忘記來接我,有時我也會一個人待在家裡等他們,然後一整天都沒吃東西……」

 

「我很怕他生氣,但我更怕他進去(入獄),有時候他沒有回家,我就會擔心他是不是又進去了……」

 

上述來自於我平時服務的目睹兒的分享,由此可見,目睹創傷的孩子可能同時遭遇其它逆境處境,像是自己也遭到暴力傷害、忽視、家庭失功能等等。多重的逆境經驗,使得孩子受到更深沉的創傷,也可能因此出現更劇烈的情緒反應或行為。

 

由美國知名主持人歐普拉.溫芙蕾(Oprah Gail Winfrey)和長期關注創傷之於兒童身心影響的醫學博士布魯斯.D.培理(Bruce D. Perry)合著的《你發生過什麼事》一書中提到,在混亂和暴力創傷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,一旦轉換生活環境──例如到學校上課,很可能出現適應不良的狀態,例如因高度戒備而反應過度、注意力低下、出現攻擊性的言行等等。

 

即使沒有明顯的表徵,也不代表孩子的內心沒有受傷;曾經有孩子告訴我,不知道為什麼,他一直都很擔心,覺得會發生不好的事情。而另一個孩子說,雖然目睹暴力的情形已經結束很久了,但他還是會突然感到全身無力、也不想跟別人說話。

 

他們會問我:「要怎麼樣才可以好起來?」那無助的神情讓我好心疼,我也更深刻體會到,目睹暴力對孩子的影響多麼深遠。

 

因此,我們應嘗試調整視角,從批判轉為理解,不再質疑「你為什麼會這樣?」或是「你有什麼問題?」而是站在他的角度思考「你發生過什麼事?」讓我們一起以「創傷知情」的眼光,溫柔接住受傷的孩子,陪伴他們展開復元之旅。

 

讓孩子在健康的環境下成長

培理在另一本著作《遍體鱗傷長大的孩子,會自己恢復正常嗎?》提到,人際關係是人們從創傷中復元的關鍵,透過持續的、有耐心的關愛和照顧,以及任何促進人際關係的事物,可以協助孩子建立正向的人際關係,也能支持孩子重新建立信任與自信,並找回安全感與愛。

 

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(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,CDC)提出有效預防童年逆境的研究,其中包含提升對於暴力的防治以及逆境的防治之一,就是減少孩子暴露在父母的憤怒和衝突的環境中,以及對於遭受家庭暴力被害者的支持與服務可以減少暴力的傷害。

 

勵馨基金會在2022年服務627名目睹兒少,為 18,048名被害人提供親密關係暴力/家暴中被害人服務。此外,勵馨長期提倡零暴力的生活與關係,因為只有社會中的多數人都了解家庭與生活可能面臨的挑戰,並願意提供支持與鼓勵協助受暴家庭減輕壓力,也將能有效降低孩子在社會中所承受的風險與批判,讓我們一起建立充滿關愛、健全的新網絡,給予受創的孩子適切支持,保他們遠離各種形式的暴力。

 

勵馨基金會-桃園分事務所

募資方案
翻轉逆境-創傷知情服務開展募資
前往介紹頁面

訂閱電子報

已發送 Email 驗證信給你,請點擊信件連結以完成訂閱程序

暫時無法接受訂閱,請稍候重新嘗試
分享
勵馨基金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