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/09/23
|

孩子的身體界限,不是禁忌話題。讓《小星與空空鳥》兒童性別教育教材,為家長與老師搭起一座橋

撰文/劉思伶(公民對話處 倡議專員)
編輯/檀蔓婷(公民對話處 媒體專員)
轉載/獨立評論

幼兒園老師能不能教孩子認識身體、談性別、建立界限?家長會不會擔心課程太早、內容太多?每次我們到幼兒園進行性別教育推廣,這些問題總會浮現。

勵馨基金會是一個推動性別暴力防治的機構。我們走進幼教現場,不是發教材而已,我們想搭起一座橋,協助老師安心教,也讓家長放心看。我們相信,幼教有幼教能做到的事情,家長也有家長可以陪伴的角色。我們的工作,就是幫助老師與家長不再各自困惑,而是有機會用同一種語言,陪孩子一起長大。

 

老師會猶豫,家長也在觀望。誰來定義「剛剛好」的距離?

在兒童性教育現場,我們經常觀察到:老師與家長彼此都想保護孩子,但對彼此也有想像與焦慮。

家長眼中的老師,有時被投射為「會不會教太多?會不會越界?」但他們也希望學校教孩子如何保護身體。老師眼中的家長,也想多教孩子身體與界限,但擔心內容被誤解、進度被放大檢視,甚至遭遇投訴風險。

例如:「要辨識預防狼師?」「男老師可以教孩子嗎?」「午睡時男孩女孩可以一起睡嗎?」許多老師選擇減少肢體互動,這本身看似沒什麼大礙,卻延長了建立信任關係的時間。有老師說,以前一個多月就能和孩子培養默契,現在要到學期末,孩子才比較願意說出內心感受。

此外,每當新聞爆出幼兒園發生性平事件,老師們的群組就會炸開鍋,因為往往只是一顆「老鼠屎」,就讓原本就難建立的信任歸零,必須重新經營,也讓非義務教育的學齡階段增設更多障礙。

 

不只教「保護自己」,也讓孩子相信「我的感覺,大人會聽見」

很多人問我們:這麼小的孩子,真的懂什麼叫「保護自己」嗎?其實,無論是大人還是小孩都會遇到界限被侵犯的時候,要如何將自身的感受說出口,首要任務是能辨識身體的感覺。

在和孩子討論身體界限時,我們刻意淡化「自我保護」這個詞。比起「勇敢說不」,我們更在乎陪伴孩子們建立「感覺雷達」,讓孩子意識到「哪裡怪怪的」、「我不舒服」,並願意說出來。

常聽見大家問受害者:「為什麼不早點說?」、「為什麼不說出來?」但當孩子對身體的感覺都還不清楚,界限也沒建立起來,且缺乏正向的被接納經驗,面對危險或權威時,他們又怎麼可能有力量去應對呢?

保護孩子是大人的責任,不是把責任交給孩子自己。老師們會透過各種方式,讓孩子知道:即使還不確定發生了什麼,只要覺得怪怪的、不舒服,就可以說出來,也會有人聽得見、陪著他一起處理。

勵馨也針對3到6歲孩子開發了一款《小星與空空鳥》教材,我們用動畫與角色玩偶設計了很多互動練習,例如用梳子、球、玩偶模擬不同的碰觸強度,請孩子說說身體的感覺,也帶出「每個人感受不同,碰別人之前要先問問看」的概念。

在課堂裡,觀察孩子對於「碰觸」的感受反應,其實非常細膩而真實。他們能清楚區分「媽媽早上親我,我覺得很溫暖」和「同學拉我頭髮,我覺得很痛」之間的差異。這些感覺的表達,是建立身體界限的第一步。

教學現場,我們引導孩子說出小星一天中有哪些身體感覺,進而覺察自己一天中有哪些身體感覺。

 

說出「我不喜歡」,是尊重界限與差異的開始

在課程中,我們常常提醒老師與家長,孩子表達「我不喜歡」的練習機會很珍貴。

當一個孩子多次反應不舒服,並不代表他「太敏感」、「太難搞」,而是他的界限特別清楚,這正是他在練習為自己的界限發聲,在表達自己的需求、保護自己。這樣的孩子值得被尊重、被支持,其他孩子也能從這個過程中學會尊重差異。

同時,我們也鼓勵多元的表達方式,除了語言外,還可以引導孩子用繪畫、黏土、樂器、聲音等多樣形式表達內心感受。

有幼教老師分享,在進行「身體雷達」活動時,發現有位小朋友的身體雷達圖上佈滿了紅點,才了解到他其實不喜歡身體的接觸,因此他在與同儕互動時多半選擇獨處。這樣的理解讓其他孩子明白,他並非討厭大家,而是偏好避免身體接觸的遊戲。這不僅促進了孩子間的相互理解,也讓老師與家長更清楚該如何與他互動,班級氣氛因此更加和諧。

 

從正式名稱開始,幫助孩子認識身體隱私與界限

當然,有時候孩子也會說:「我覺得這樣的碰觸很舒服。」該怎麼辦?

事實上,這正是教育的好時機。我們會告訴孩子:感覺本身沒錯,但要區分情境與空間。「如果你覺得這樣的觸碰很舒服,可以在自己的房間、在獨處時進行,這是屬於你的隱私時間。」我們也會肯定孩子:「你能感覺到自己的喜好很棒,也要學會尊重自己和別人的界限喔。」

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性自慰行為是正常現象,無論男女生在學齡前出現撫摸自己身體(含隱私部位)感到舒服愉悅,代表著他們在探索與認識自己的身體。然而,社會上對這些行為常抱持過度隱晦甚至避諱的態度,反而讓孩子的自然反應被污名化或誤解。過度隱晦的語言和態度,無形中將孩子的行為視為禁忌,這種隱形的態度往往削弱孩子建立健康的身體感覺、錯失建立相互尊重的身體界限。

我們理解,家長常常對性器官名稱感到焦慮,擔心孩子「太早知道」。

因此,我們會請園方協助在教學前先發通知,說明教學內容中會使用正確且具體的器官名稱,並鼓勵家長先看教材、了解內容。我們也會期待能為隱私部位正名,這能讓孩子在學習過程中不受混淆,瞭解陰部陰莖和眼睛等其他身體部位一樣平常。更重要的是,當孩子知道自己身體部位的正式名稱,一旦真的遭遇侵害,也能更清楚地表達經歷、爭取協助。

透過身體雷達圖,孩子能夠認識不同樣貌的身體,瞭解自己身體的獨特性。

 

讓孩子看見:我們站在同一邊

每當我們聽到孩子自然地說出「我不喜歡你這樣抱我」,我們都知道,那就是改變的時刻。那代表孩子相信,他的話語會被聽見、也會有人回應他的感受。

兒童保護的推動,不能只靠一套教材、一堂課、或單方努力完成的,而是所有願意為孩子改變的大人們,一起接住他們的需求,持續發出一致訊號:你的身體是你自己的,你的感覺很重要,你的發聲我們會聽見,也願意陪伴你。

 

>>原文刊載於獨立評論>>>

孩子的身體界限,不是禁忌話題——為家長與老師搭起一座橋,孩子就不孤單

訂閱電子報

已發送 Email 驗證信給你,請點擊信件連結以完成訂閱程序

暫時無法接受訂閱,請稍候重新嘗試
分享
勵馨基金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