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/03/11
|

在庇護家園撫平創傷 看見新的可能性

撰文/蕭淳方(公民對話處媒體組專員)

離家,是許多婦女為了脫離暴力循環而不得不的選擇。為了協助婦女儘快遠離親密關係暴力的威脅,勵馨基金會自辦與承接政府委託的庇護安置服務,至今已超過30 年。根據婦女的危機程度與需求,目前在台灣北中南三區設有八處家園,提供不同型態的庇護安置服務。

 

不只服務此刻的他 也撫慰過去的傷

進入家園的婦女,在初期往往感到惴惴不安。然而,「家園」並不只是一個臨時的居所,社工與生輔員陪伴服務對象調節身心,並提供必要的經濟、身心醫療、司法等方面的協助。婦女在家園中逐漸適應,確認自己的人身安全暫時無虞後,才能稍微放下焦慮,得以喘息。

與服務對象朝夕相處的社工和生輔員,除了解決受暴婦女居住、司法、經濟等外在需求外,更要看見他們的「內在需求」,讓婦女在家園的這段時間,倉皇的心能找到安穩。

每個進入家園的服務對象,都帶著不同程度的「創傷」。婦女曾遭受的往往不只是親密關係暴力,他們可能在幼年時期,就因為身為「女孩」,成為在家庭中不被期待的存在,長期遭忽視,甚至不當對待。「童年逆境」使他們的生涯內在發展斷裂,「內在小孩」停留在青少女時期。

因為曾經受傷,所以婦女在面對衝突時,可能會本能地啟動戰鬥模式來保護自己,以尖銳的方式回應,導致衝突更加激化;或是退縮逃避,想躲起來讓大家看不見他。而在初期與家園的工作人員及住民互動時,也經常會自我否定,對外界充滿防衛心,與子女互動也常陷疏離或責罵型的關係。

如果只討論婦女此刻的外顯行為,聚焦在單一的「你怎麼會這樣做?」,就像治標不治本,只能解決片面的問題。

庇護家園的工作者,會透過「創傷知情」陪伴婦女,看見他們之所以經常責罵子女,或許因為自己在孩提時代未曾被好好照顧過,於是無意識的複製了自己過往被對待的方式;聽見當他們面對衝突,隱藏在那些激烈言語下的,可能是他們的內在小孩在呼救。同時更要認知到,每個服務對象都是獨特的,即使有類似的創傷根源,也可能有完全不同的創傷反應,需要不一樣的處遇計畫。

唯有真正去理解服務對象的生命歷程中「發生過什麼事」,才能有機會讓服務對象願意接納工作者,與他們一起去梳理生命,打開一個個卡住的結,讓創傷有被修復的可能。

用新的眼光 慢慢找回自己

受暴婦女的創傷復元,是一個漫長的歷程,身體和精神上的長期受暴,使婦女失去自信、低自尊,容易自我貶抑,也容易落入自己「身為女性」,應該要溫順不強勢等性別刻板印象中。在過往的負面經驗影響下,他們常說:「我不知道/ 我做不到/ 這要問我先生。」因此,「重建自我價值」也是受暴婦女復元之路的一大重點。

而這樣找回自己的歷程,不單在婦女接受會談、諮商時發生,社工和生輔員更常在家園的日常生活中,陪伴婦女找出新的「正向經驗」,不再受困於過往的陰霾,而是回到「此時此刻」,找到新的看見「自己」的方式,一點一點重新拼湊出自信,開始試著往前邁進。

勵馨基金會庇護家園「育馨園」督導盧詠麗形容:「我們的服務對象有時很像在地底的種子,在過去找不到生長的機會。離開受暴環境進入家園後,才開始慢慢找到衝破土壤發芽的可能性。」

盧詠麗分享,育馨園的晚餐時間會安排大家擔任「小當家」來輪值掌廚,曾有位服務對象「阿美」煮得一手好菜,但每當有人稱讚他的廚藝時,他總是說,這是因為自己是「歹命的長女」,小小年紀就得做飯餵飽弟弟妹妹,一直到後來,還必須煮給對他施暴的丈夫吃。

「但是,你現在可以自己決定要煮什麼,煮自己想吃、愛吃的菜了,而且只要是你當主廚的那天,我們都好期待晚餐時間呦!」不擅廚藝的社工向阿美回饋:「而且,如果不是你教我怎麼處理食材,怎麼樣做出簡單美味的飯菜,我到現在進廚房還會像打仗一樣吧!」

由最初的「歹命才必須煮飯」,轉變為自己能決定菜色,廚藝備受大家肯定、而且還能把身為「廚房小白」的其他姊妹教到能煮出四菜一湯,這樣的過程對阿美而言,其實就是一種自我價值的重建。透過生活中一點一點的堆疊,讓他能慢慢走出過去的負面經驗,開始累積信心,看見現在的自己有能力掌控自己的未來。

看見情感需求 返家與否不再是二分法

到了庇護生活的後半段,工作者必須開始與婦女討論他們接下來的生活規劃,「返家與否」始終是一個無法逃避的問題。

「早年來到庇護所的婦女,往往充滿不安與恐懼。認為自己應該回去,是過往觀念認為要『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』,且若離開先生就失去經濟支柱,但又害怕回去會再次遭先生施暴,因此在返家與否中搖擺不定。他們會問社工:『你覺得我該回去嗎?還是就這樣離開我先生?』難以自己決定下一步。」盧詠麗指出。

「現在的婦女接收資訊的管道較多,普遍能力也較佳,不再用『返家』或『不返家』的二分法來思考。除了考量孩子和生計的問題之外,也開始可以考量到自己的需求,選擇返家更多是因為『我還是想要伴侶,而這段關係還有經營的可能。』」

這或許和傳統的認知有些歧異,人們會覺得,受暴婦女應該要遠離相對人,以免再次受暴。但有時婦女想終止的是「在關係中的暴力」,而非這段親密關係,我們無法忽略一個人的「情感需求」。

再者,近年親密關係暴力中,「情境式暴力」也出現成長趨勢,據衛生福利部的統計,互為通報的親密關係暴力案件,至2022 年已達到24%。有別於過往的親密暴力「權力控制」的手法,近年來保護意識抬頭,伴侶間面臨子女教養、親屬相處、經濟就業或情感議題等壓力情境時,情緒高張,其中一方以積極因應,甚至兩造互相採取行動,在這樣的狀況下,雙方的權力關係尚未陷入那麼不對等狀態。

閱讀更多:安置了,然後呢?談受暴安置庇護後的漫漫長路

關係修復 看見和諧的可能

2023 年,在勵馨的緊急短期庇護服務中,有四成婦女選擇返回家庭。勵馨堅信,「每個人有權利生活在安全、穩定無暴力的環境中」。為降低服務對象再次受暴的可能性,我們以服務對象為本,並將眼光擴及到「家庭」,透過家庭問題分析、伴侶/多人會談、親職教養等家庭工作,協助欲返回關係的婦女與相對人及子女的「關係修復」,找到從衝突到和諧的可能性,讓家庭在裂痕的關係中,有重修舊好的機會。

「我們不會一開始就談結束庇護後,是否要返家,而是由『關係』出發,以『個人』為主體,從他們的人際、與家園住民的互動等,進而討論到過往與相對人的相處模式,若婦女有返家意願,還需進一步去釐清他們返家的考量為何,討論目前狀態是否適合,又該如何進行。」盧詠麗指出。

社工師薛曉屏進一步說明:「以育馨園為例,服務對象離園後,目前較常見的狀況是,即使他們考慮和相對人維持親密關係,也會是漸進式的調整。例如先到親友家住或是在外租屋,獨立生活一段時間,經過關係的修復和觀察後,才考慮是否重新與相對人共居。也有人選擇有自己的安全住所,與相對人維持不同住
的關係。」

社工對於低危機且欲回到關係中的婦女,會與婦女討論後續與伴侶、家人關係相處議題,甚至相對人若有修復關係意願,也可與相對人進行關係商談,並視情形安排夫妻共談。同時,也與婦女討論親職教養議題,也會透過安排親子共玩、共遊活動,增加親子之間有更多的認識與良性互動。

在庇護家園中,勵馨秉持性別觀點,在生活互動中落實培力,並帶著創傷知情眼光服務受暴婦女,以開放態度,積極營造正向經驗,陪伴他們看見生命中的光亮,盼望每一位服務對象,都能邁向和諧的零暴力生活。

 

延伸閱讀>>>從庇護安置到社區生活

延伸閱讀>>>多陪一里路:陪伴受暴婦女踏穩邁向自立生活的每個步伐

募資方案
【支持勵馨】勵馨統籌分配
勵馨基金會邀請您一同參與弱勢婦幼的生命重建工程,成為他們生命中的貴人,幫助生命滿是傷痕的不幸婦女及孩子,因著您的愛心獲得重生的力量。
前往介紹頁面
相關文章

訂閱電子報

已發送 Email 驗證信給你,請點擊信件連結以完成訂閱程序

暫時無法接受訂閱,請稍候重新嘗試
分享
勵馨基金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