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/05/13
|

不只是一張考卷,從金門某國中「不當試題」看見性平教育的警鐘

撰文/勵馨基金會 公民對話處

近日金門某國民中學爆出考題風波,一份九年級健康與體育科試卷,出現大量帶有性別歧視的不當用語,令人震驚。作為性別教育的一線現場,師長言行甚至教學材料,對建立青少年性平意識的影響不容小覷。

當歧視與羞辱以「考題」之名出現在孩子們面前,他們學到的將不是思辨,而是以為只是幽默開玩笑,但這些沒有性別意識的玩笑,恐將進一步內化成嚴重的性別偏見與歧視。

 

教師性平訓練 是要傳遞性平精神 還是淪為形式複製?

根據《性別平等教育法》第1條,立法目的在於「促進性別地位之實質平等,消除性別歧視,維護人格尊嚴」。同時,該法第16條強調「教職員工之職前教育、新進人員培訓、在職進修及教育行政主管人員之儲訓課程,應納入性別平等教育之內容」但並未規範時數及具體內容。

目前,針對教師的性平研習課程,通常由校內提供,或通過教育部「磨課師」平台修習。內容包含性騷擾防治、性別意識、性別多元等議題。不過,實務上常見的情況是:課程重點多放在法令防治,如性騷擾事件處理程序,而性別意識與教學現場的落實訓練相對不足,這也是許多第一線教師所反映的缺口。

除此之外,目前的研習課程普遍缺乏系統性的安排,內容片段、零散,缺乏完整的架構與脈絡。這樣斷裂式的學習,真的能幫助教師內化性別平等的理念、進而實踐於教學現場嗎?當性平法的核心精神被忽略,性平教育將淪為形式,失去它真正的意義與影響力。

《性平法》第20條強調「教師使用教材及從事教育活動時,應具備性別平等意識,破除性別刻板印象,避免性別偏見及性別歧視。」此次充斥性別歧視及不當詞彙的題目,竟然能通過審核並被印上試卷,突顯老師的性別敏感度不足,欠缺最基本的「教師自覺」、學校缺乏教學內容及試題監督機制、現行教師研習制度是否無法支撐必要的性別素養……等問題。

 

老師不只是知識的傳遞者,更是價值的塑造者。

當性別歧視語言能被視為「玩笑題目」、「考題素材」,代表的不是無心之失。性別暴力的防治,不能只倚靠事後的補救,教育本該是最前線的預防。

如果教育現場本身就缺乏對性別的理解,學生將持續被暴力語言包圍,誤以為這些偏見與貶抑是理所當然的一部分。這樣不斷地強化偏見、再現性別歧視,會對學生帶來傷害,是「身為教師」的失職。對學生而言,這樣的題目不只是「不舒服」,更可能形塑他們對性別的誤解與偏見。

勵馨基金會長期陪伴性別暴力的受害者,深知暴力的發生從來不是一夕之間,而是長年社會結構與文化所養成。教育應該是培養尊重、理解與多元視角的過程,要讓下一代生活在一個更平等、安全的社會,從教室開始,播下友善性別的種子將是重要的一環。

訂閱電子報

已發送 Email 驗證信給你,請點擊信件連結以完成訂閱程序

暫時無法接受訂閱,請稍候重新嘗試
分享
勵馨基金會